鼠李糖乳桿菌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是最被廣泛研究與應用的益生菌種之一。特別是著名菌株 GG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簡稱 LGG),在全球的臨床試驗中累積了超過數百篇以上的研究成果,涵蓋消化道、保護力調節、嬰幼兒到成人保健等多重領域。其他知名菌株包含 GR-1、HN001 都是經過大量臨床實證的菌株,但為什麼鼠李糖乳桿菌有這麼強的保健效果,今天就讓營養師完整分析鼠李糖乳桿菌。

鼠李糖乳桿菌簡介

鼠李糖乳桿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的乳酸菌,最早於 1980 年代由美國微生物學家 Sherwood Gorbach 和 Barry Goldin 從人體消化道中分離出其 GG 菌株。

鼠李糖乳桿菌屬於乳桿菌屬 (Lactobacillus),能夠產生乳酸酶,將乳糖轉化為乳酸。這種有益菌天然存在於人體消化道、口腔和女性私密處中,具有出色的適應性和生存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根據 2020 年 4 月的最新分類學更新,鼠李糖乳桿菌已被重新歸類為乾酪乳桿菌屬 (Lacticaseibacillus rhamnosus),但在臨床應用和研究文獻中,仍普遍使用原名稱。

鼠李糖乳桿菌的世界知名菌株

L. rhamnosus GG :研究最深入的權威性明星菌株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簡稱 LGG) 是目前世界上研究最為廣泛的益生菌菌株,已參與超過 250 項人體臨床試驗,其中約 40 項包含嬰幼兒。該菌株於 1983 年由 Sherwood Gorbach 和 Barry Goldin 從健康成人的消化道中分離而得,"GG" 正是取自兩位發現者姓氏的首字母。

LGG 菌株具有耐酸、耐膽鹽的特性,對人體消化道具有強大的親和力與定殖力。自發現以來,LGG 已被廣泛研究各種健康效益,目前已有超過 800 項科學研究發表,成為全球研究最多的益生菌株,食用效果也非常好。

L. rhamnosus GR-1 :女性私密處的專業保護者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是針對女性私密處健康的菌株,最初從健康女性的尿道分離而得。該菌株目前是丹麥 Chr. Hansen 公司的獨家菌株。

在私密處定殖研究中,GR-1 菌株表現出優異的性能。研究顯示,GR-1 和 RC-14 菌株在進入私密處後能夠持續存在長達 19 天。

L. rhamnosus HN001 :母嬰最佳益生菌之一

HN001 號稱為母嬰益生菌,列入歐盟食品安全局 (EFSA) 的安全資格認定列表中。HN001 能降低母嬰的敏感性體質,同時提高母嬰的保護力。鼠李糖乳桿菌 HN001 同樣具有良好對抗胃酸以及膽鹽能力。

L. rhamnosus JB-1 :情緒平衡的新星

L. rhamnosus JB-1 是一個具有潛在心理益生菌效應的菌株,在精神健康調節方面顯示出獨特的潛力。目前研究雖然不像上面三株菌那麼多,但該菌株已被研究用於壓力相關的改善,能夠調節皮質酮的釋放和 GABA 受體的功能,JB-1 益生菌在精神與情緒健康領域中可能具有幫助性。

鼠李糖乳桿菌的保健功效

1. 支持健康的菌相、幫助排便與促進消化道機能

鼠李糖乳桿菌在維護消化系統健康方面展現出多種功效。鼠李糖乳桿菌能產生乳酸,降低 pH 值,創造不利於壞菌生長的環境。這種酸性環境不僅能抑制有害細菌如大腸桿菌和沙門氏菌的繁殖,還能促進有益菌群如雙歧桿菌的生長。

此外,研究顯示,鼠李糖乳桿菌能夠強化我們消化道如同提供保護傘功能,防止外界有害物質進入體內,進而加強我們的健康。

L. rhamnosus GG (LGG) 為例,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 (NIH) 資料指出,其對於增加嬰幼兒消化道的舒適度,進而降低哭鬧,以及對於成人保健都具有良好的效果。許多研究期刊都證實,LGG 是最適合嬰幼兒補充的益生菌之一。

2. 增進保護力,調節舒適度

鼠李糖乳桿菌能調節宿主的保護力,在消化道形成保護層,來加強人體對抗環境威脅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消化道,研究指出 LGG 對於季節性變換引起的敏感性困擾也有助於調節。

3. 支援女性私密處健康

剛提到,特定菌株如 L. rhamnosus GR-1,在女性私密處定殖能力優異,可與 L. reuteri RC-14 結合使用,有助於女性私密處健康,GR-1 加上 RC-14 的組合也獲得多項臨床研究證實。

4. 支持外在健康

LGG 也被應用於改善外在健康。尤其孕期婦女食用,也能提升出生後寶寶對於環境的適應力。

鼠李糖乳桿菌:耐酸鹼性與定殖能力

鼠李糖乳桿菌在所有 Lactobacillus 屬中,以其「強耐酸性」與「膽鹽耐受性」最為著稱。

1. 耐胃酸與膽鹼

鼠李糖乳桿菌最突出的特性之一是其優異的耐酸鹼性能。研究顯示,該菌種能夠在 pH 2-3 的強酸環境中存活 1.5~2 小時,使其能夠安全通過胃酸的考驗。在膽鹽耐受性方面,鼠李糖乳桿菌同樣表現出色。研究發現,該菌種能夠在 0.3% 膽鹽環境中維持 3 小時,生存率仍能保持在 85% 以上。而絕佳的耐酸鹼性,正是鼠李糖乳桿菌的優勢之一,其實不需做包覆,也能有效存活於人體消化道中。

2. 消化道定殖力強

鼠李糖乳桿菌具有出色的黏附能力,這是其能夠在消化道中成功定殖的關鍵因素。這種強大的黏附能力主要歸功於其表面的黏附性纖毛 (pili) 或菌毛 (fimbriae)。研究指出 LGG 是黏液黏附能力最強的乳桿菌菌株之一,其黏附能力明顯優於其他相關菌株。

鼠李糖乳桿菌:建議食用量與搭配

根據臨床研究結果,鼠李糖乳桿菌的有效食用量範圍通常在每日10 億至 100 億 CFU 之間,不同的菌株與食用目的可能有不同的建議補充量。

食用上,為了最大化鼠李糖乳桿菌的存活率和功效,建議空腹時食用、固定規律時間補充,有助於維持消化道菌群的穩定性。同時,避開與熱飲一同服用,溫度過高會殺死益生菌。

特定菌株組合,完美加乘優勢

研究顯示,鼠李糖乳桿菌與其他特定益生菌菌株組合使用時,往往能夠產生協同加乘效應,提供更好的健康益處。常見的絕佳組合包括 :

  • L. rhamnosus GR-1 + L. reuteri RC-14 :專門針對女私密處健康
  • L. rhamnosus GG + Bifidobacterium DSM 15954 (BB-12) :全方位綜合健康支持,尤其更適合嬰幼兒,以及舒敏支持

鼠李糖乳桿菌常見問題解答 (FAQ)

Q1 :鼠李糖乳桿菌適合兒童嗎?

A : 是的。多數臨床試驗已證實鼠李糖乳桿菌中的 LGG 與 HN001 菌株對於嬰幼兒與兒童健康有絕佳的健康效益,並且非常安全。

Q2 :孕婦可以補充鼠李糖乳桿菌嗎?

A : 可以。懷孕後期補充 LGG 有助於降低寶寶敏感性,也能支持媽媽保護力。

Q3 :鼠李糖乳桿菌與抗生素同時使用可以嗎?

A : 建議錯開 2 小時以上,LGG 被廣泛應用於抗生素食用後可能引起的不適。

總結 : 鼠李糖乳桿菌是益生菌中的明星菌種

鼠李糖乳桿菌作為益生菌領域的明星菌種,憑藉其卓越的效能,尤其是 LGG、GR-1 等知名權威菌株,擁有來自歐美上百篇的臨床研究支持,這是其他鼠李糖乳桿菌株所沒有優勢。鼠李糖乳桿菌被廣泛應用於各保健領域的菌種,包含消化、保護力、女性私密處、兒童與敏感性保健的實證益生菌。

選擇鼠李糖乳桿菌補充品時,應注意菌株是否有明確標示、適當的含量和品質保證。不同菌株具有不同的特性和保健目的,即使同樣是鼠李糖乳桿菌也不一定就代表具有同等的效益,因此選擇經過大量科學驗證的特定菌株極為重要。

《 參考文獻 》

  1. Prasad, J., Gill, H., Smart, J., & Gopal, P. K. (1998). Selection and characterisation of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strains for use as probiotics. International Dairy Journal, 8(12), 993-1002.
  2. Zhou, J. S., Shu, Q., Rutherfurd, K. J., Prasad, J., Gopal, P. K., & Gill, H. S. (2000). Acute oral toxicity and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studies on potentially probiotic strain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 38(2-3), 153-161.
  3. Gopal, P. K., Prasad, J., Smart, J., & Gill, H. S. (2001). In vitro adherence propertie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DR20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DR10 strains and their antagonistic activity against an 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ood microbiology, 67(3), 207-216.
  4. Prescott, S. L., Wickens, K., Westcott, L., Jung, W., Currie, H., Black, P. N., ... & Siebers, R. (2009). Supplementation with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or Bifidobacterium lactis probiotics in pregnancy increases cord blood interferon-gamma and breast milk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beta and immunoglobin A detection. Clin Exp Allergy, 38(10):1606-1614.
  5. García, C.E.V.; Petrova, M.; Claes, I.J.J.; De Boeck, I.; Verhoeven, T.L.A.; Dilissen, E.; von Ossowski, I.; Palva, A.; Bullens, D.M.; Vanderleyden, J.; et al. Piliation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Promotes Adhesion, Phagocytosis, and Cytokine Modulation in Macrophages. Appl. Environ. Microbiol. 2015, 81, 2050–2062.
  6. Lebeer, S.; Claes, I.J.J.; Balog, C.I.A.; Schoofs, G.; Verhoeven, T.L.A.; Nys, K.; von Ossowski, I.; de Vos, W.M.; Tytgat, H.L.P.; Agostinis, P.; et al. The Major Secreted Protein Msp1/P75 Is O-Glycosylated in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Microb. Cell Fact. 2012, 11, 15.
  7. Wang, L.; Cao, H.; Liu, L.; Wang, B.; Walker, W.A.; Acra, S.A.; Yan, F. Activation o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Mediates Mucin Production Stimulated by P40, a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Derived Protein. J. Biol. Chem. 2014, 289, 20234–20244.
  8. Martinez, R.C., Seney, S.L., Summers, K.L., Nomizo, A., De Martinis, E.C. and Reid, G. (2009) Effect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actobacillus reuteri RC‐14 on the ability of Candida albicans to infect cells and induce inflammation. Microbiol Immunol 53, 487–495.
  9. Reid, G., Charbonneau, D., Erb, J., Kochanowski, B., Deuerman, D., Poehner, R. and Bruce, A.W. (2003) Oral use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R‐1 and L. fermentum RC‐14 significantly alters vaginal flor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64 healthy women. FEMS Immunol Med Microbiol 35, 13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