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網路上流傳許多關於高劑量維生素 B 群有害健康的言論,特別是關於「過量維生素 B6 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大劑量 B 群有害健康」等恐慌言論。但你知道補充多少算是「過量」、過量多少才構成健康風險? 以及維生素 B 群是否累積於人體?今天我們直接用科學以及歐美官方權威性的資料來說明,到底高量維生素 B 群會不會有害? 到底多少叫做過量?

一、什麼是 RDI 與 UL?兩者有何差異?

通常在食品成分標示上,最顯而易見讓人感到訝異的就是營養素百分比的數字,當數值是數千 % 以上,常開始讓人覺得疑惑,並且擔心是否過量。但你知道營養標示上百分比的意義嗎? 以及百分比怎麼來的呢? 我們先來理解相關定義。

1. DRI / RDA / PRI (建議攝取量)

  • 是根據人群平均需求設計的每日建議攝取量,適用於預防缺乏、維持健康。美國使用 RDA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歐盟使用 PRI (Population Reference Intake) 但概念相似。台灣則有「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 例如,維生素 B6 在台灣成人 DRI 為 :男性與女性每日 1.5 毫克,孕婦每日約 1.9 毫克。
  • 而在台灣的保健品上的百分比標示,又是依據「包裝食品營養標示應遵行事項」中的「每日熱量及各項營養素攝取參考值」。舉例來說,四歲以上成人每日維生素 B6 為 1.6 毫克, 代表若保健品中含有 1.6 毫克,每日百分比為 100%。
  • 但這項標示概念其實會有所爭議,爭議點我們稍後說明。


2. UL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 除了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 (DRIs) 之外,另一個需要注意的指標是 UL,我們簡稱是「每日上限值」。每日上限值 (UL) 是指長期每日總攝入若超過此量,可能對健康構成風險的上限 (包括飲食與營養補充品) 。
  • 每日上限值 (UL) 是為避免副作用而設計的重要安全界線,而不是建議攝取量。
  • 各國機構之每日上限值 (UL) 通常會因資料選擇、保守程度不同而有所差異。舉例來說,台灣的維生素 D 每日上限值為 2000 IU,但歐美訂定的每日上限值為 4000 IU,差了一倍以上。


二、B 群維生素的每日建議攝取量與上限指標

若以台灣的保健品標示上百分比來看,各 B 群維生素的 UL 差異如下 :

維生素DRI (成人)UL (每日上限攝取量)
B1 (硫胺素)男性 / 女性 :1.2 / 0.9 毫克沒有上限值
B2 (核黃素)男性 / 女性 :1.3 / 1.0 毫克沒有上限值
B3 (菸鹼酸)男性 / 女性 :16 / 14 毫克上限值 35 毫克
B5 (泛酸)5 毫克沒有上限值
B6 (吡哆醇)1.5 毫克上限值 80 毫克
B7 (生物素)30 微克沒有上限值
B9 (葉酸)400 微克上限值 1 毫克 (1000 微克)
B12 (鈷胺素)2.4 微克沒有上限值

在表格中你可以明確看到台灣規範具有每日上限值的維生素 B 群僅有 3 種,包含維生素 B3、維生素 B6、和維生素 B9 (葉酸),其他維生素 B 群因為非常安全,即使食用高量也沒有觀察到任何的副作用與風險,所以並沒有設定每日上限攝取量。

三、水溶性維生素真的不會留在體內嗎?

  • 一般水溶性維生素 (多數 B 群) 確實較容易以尿液排出,不易積累。然而,維生素 B6 等雖是水溶性,食用非常高量仍可能會累積,所以才有設定每日上限值。
  • 至於葉酸,毒性風險低,身體也可以稍微儲存,但過高的葉酸會有遮蓋效應,掩飾部分人可能 B12 缺乏引起的狀況,導致醫療上無法及時判讀,B12 缺乏進一步導致更嚴重的損傷,所以葉酸設有每日上限指標。
  • 維生素 B3 部分,食用過量會直接有潮紅反應,潮紅指的是臉部、頸部或胸部等部位突然發紅的現象,通常伴隨著發熱的感覺,所以設有每日上限值。
  • 其他水溶性 B 群多半不累積,如 B1、B2、B5、B7、B12 等無已知毒性,或無累積風險,所以並沒有設定上限值。


四、如何評估維生素B群是否補充「過量」?

1. 區分「DRI 每日建議用量」 vs. 「UL 每日上限攝取量」


  • DRI 是針對「預防缺乏」的建議,用於達到基本營養需求
  • UL 是安全界線,代表超過該值可能有風險

2. DRI 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缺陷 

剛剛提到 DRI 是針對「預防缺乏」的建議,代表在身體不缺乏的狀況下,每日建議補充的攝取量,但並非每天僅需要攝取這樣的含量即足夠,這是非常容易被誤會的意義。DRI 指標並不完善,舉例來說 :

  • 年齡層的考量 :男性成年人每日 DRI 為 1.2 毫克,但 7~9 歲男性幼童每日 DRI 為 1 毫克,但幼童與成人的身體機能運作與需求差異甚大,你覺得這 0.2 毫克就足以完整詮釋需求上的差異嗎? 維生素 D 部分從 1 歲以上到成年人每日建議值都是 400 IU,但嬰幼兒和成年人的生理機能需求是相同的嗎?
  • 缺乏生活型態的考量 :我們都同意不同的生活型態,對於營養素的需求不同。例如高壓力忙碌生活型態,對於 B 群的消耗量更高。其他因素包含飲酒、吸菸、運動、不良飲食習慣、服用藥物等等都會加速 B 群的消耗。所以同樣年齡的成年人,一位高壓力又吸菸、下班應酬喝酒,飲食不均衡的上班族,對於B 群的消耗就會比一般成年人高出許多。所以僅用單一 DRI 指標與百分比去定義相同的需求,其實並無完整。照顧新生兒或幼兒忙碌疲倦的新手媽媽,其對於 B 群的消耗量,也會比未婚女性來的更高。
  • 缺乏吸收率的考量 :以維生素 B12 來說,吸收率依據不同食用量可能有 2%~50% 的吸收率不等,此外 B12 的吸收需要消化道分泌的內因子成分,若消化道機能不佳,無法分泌足夠的內因子,就可能導致 B12 吸收降低。
  • 缺乏飲食的考量 :雖然一般認為吃蔬果是更為均衡的飲食,但仍可能部分營養素不足,例如吃素者,可能B12容易缺乏。若飲食西化,食用較多加工食品或零食等,對於營養素的消耗高,需求量也更高。

所以我們要理解的是 DRI 的建議數值是每日不缺乏的基本建議量,但並非你每日的最適需求量,生活中非常多的因素都會影響人體的營養素消耗與需求。所以若說 B 群保健品上的成份百分比超過 100% 就會有副作用,這樣的說法太過偏頗偏激且缺乏精準的科學根據。

3. 過量的定義 :任何累積超過 UL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的情況


至於如何判定營養品中的含量是否過量呢? 判斷的依據準則並非 DRI,而是應該以 UL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每日上限攝取量) 更為精準。UL 是指在一般人群中,幾乎所有個體每日可以攝入的某種營養素的最高限量,且在這個限量下,不會對健康產生明顯的有害影響。 但要注意的是,並非超過 UL 值就會有立即的副作用或毒性,請勿過度驚慌,超過 UL  並不代表一定會產生毒副作用,但會增加發生風險的可能性。 


五、維生素B6網路恐慌言論與科學實證對照

  • 謠傳「高劑量 B6 一定傷神經」:這種言論忽略了「累積食用量」與時間的重要性。甚至有謠言用每日 100% 到 300% 才是最適合的區間,超過就有毒性或副作用。這些都是不負責任的說法,也缺乏科學根據。任何的事實,必須建立在科學根據,或是官方建議下,才具有可信賴度。
  • 至於維生素 B6 吃多少會有副作用呢? 吃多少會有神經毒性呢? 我們直接翻譯引用來自美國國家衛生院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 中的段落敘述 :「... 維生素 B6 毒性通常表現為神經系統症狀,包括四肢感覺異常,嚴重情況下會出現行走困難。這種感覺神經病變通常在每日維生素 B6 含量超過 1000 毫克時出現。有一些病例報告顯示,患者食用補充品數月後,在每日含量低於 500 毫克時也出現感覺神經病變。然而,沒有研究顯示在每日維生素 B6 攝取量低於 200 毫克時會出現感覺神經損傷。維生素 B 毒性的罕見原因是低磷酸酶症。」

    - 資料引述來源 :NIH (Vitamin B6) 

    而剛剛我們提到維生素每日建議判斷是否過量的指標是 UL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在台灣 UL 中維生素 B6 每日上限建議 80 毫克,遠低於 200 毫克的含量。台灣的「國產膠囊狀錠狀保健品法規」或是「食品添加物使用範圍及限量暨規格標準中」,也不允許超過 80 毫克,所以基本上不可能會有出現毒性的食用量或產品出現在市面上。

    至於美國 FDA 官方設定的 UL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標準是多少呢? 美國 FDA 設定的成年人維生素 B6 每日最高上限是 100 毫克,比台灣標準還要稍高。

    - 資料引述來源 :FDA B6 UL 

  • 正確的科學角度與保健思維是 :適量有益,超量可能有害;請依據精準科學指標與官方建議來考量具體含量、使用時間,避免隨意因為網路影片與說法產生恐慌與偏誤,很多說法只是業者或個人為了衝刺流量,缺乏科學根據的基礎。


六、維生素B6過量引起神經毒性的新聞來源說明

維生素 B6 過量可能會引起神經毒性的新聞一開始源自澳洲的個案,在這起澳洲個案中,根據 《衛報》(The Guardian) 2025 年 1 月 4 日報導,Simon 原本不知道他補充的兩種保健產品 (多種維他命與鎂補充品) 都含有維他命 B6。醫師進行血液檢測後發現,他體內的 B6 水準高出正常值 36 倍。此外,文章還補充指出「Simon 每天補充兩顆鎂補充品中,可能會攝取超過 120 mg 的 B6」,遠超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

因此,綜合資訊可見 :

  • Simon 每天可能攝入 超過 120 mg 的 B6 (光靠他購買食用的兩顆鎂補充品),加上他同時補充含 B6 的多種維他命,實際每日攝入量甚至更高。
  • 這使得體內 B6 水準飆升至常值的 36 倍。

在這起案例是由於個案每日食用含維他命 B6 的「累積食用量」遠超過一天的 UL (可耐受最高攝入量) ,長期補充下才導致相關的副作用產生。而長期補充超過每日上限值攝取量,任何一種營養素都可能會有副作用。所以對於補充保健品,重點是請勿自行加量或是含同成分與同類型產品累加食用。若補充的保健品中若有重複性成分,請先諮詢有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員,以免加總超過每日上限攝取量。

七、專業營養師建議實用指引

1. 優先透過飲食攝取 :飲食均衡是身體健康的基礎,全穀類、瘦肉、魚類、豆類、綠葉蔬菜等,通常已可滿足每日基本需求,且天然形式更安全。

2. 補充品使用需慎選 :如果因個人生活型態或健康需求需補充保健品,建議選擇具有品質與信賴依據的保健品,包含是否全批次經過純度檢驗等。


3. 遵守正確補充方式,避免自行加量或累積過量 :若您選購保健品,請依照保健品上的指示方式補充,切勿自行增加或是同時補充多種同類型保健品。如有需求可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後調整。


4. 若補充後出現症狀,應立即停用並就醫。


5. 有特殊族群需特別留意 :肝腎功能異常者、服用抗癲癇或化療藥等特殊藥物者,請先諮詢專業醫療人員後食用。


總結

整體而言,「高含量維生素 B 群是否有害」這個問題,不能以偏概全、一概而論,而需從完整科學角度來看。多數 B 群維生素若透過飲食攝取,不易達到過量;若需要補充保健品,建議依循正確的食用方式補充,能就能安心而理性地使用補充品,避免無謂的恐慌或風險。

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您從科學與專業角度,更理解高含量 B 群的安全性問題。如有需要也可進一步加我們官方 Line,我們樂意隨時針對我們的保健品給予您適當的諮詢!

《 參考文獻

  1. NIH, Vitamin B6 Toxicity. Article.
  2. NIH, Dietary Supplement Fact Sheets, Vitamin B12. Article.
  3. Morris MS, Picciano MF, Jacques PF, Selhub J. Plasma pyridoxal 5'-phosphate in the US population: the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2003-2004. Am J Clin Nutr. 2008 May;87(5):1446-54. [PubMed]
  4. Bender DA. Non-nutritional uses of vitamin B6. Br J Nutr. 1999 Jan;81(1):7-20.  [PubMed]
  5. Whyte MP, Zhang F, Wenkert D, Mack KE, Bijanki VN, Ericson KL, Coburn SP. Hypophosphatasia: Vitamin B6 status of affected children and adults. Bone. 2022 Jan;154:116204. [PubMed]
  6. Barry JD, Wills BK. Neurotoxic emergencies. Neurol Clin. 2011 Aug;29(3):539-63. [PubMed]
  7. McParlin C, O'Donnell A, Robson SC, Beyer F, Moloney E, Bryant A, Bradley J, Muirhead CR, Nelson-Piercy C, Newbury-Birch D, Norman J, Shaw C, Simpson E, Swallow B, Yates L, Vale L. Treatments for Hyperemesis Gravidarum and Nausea and Vomiting in Pregnancy: A Systematic Review. JAMA. 2016 Oct 04;316(13):1392-1401.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