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曾經注意過你食用的益生菌保健品中的菌株嗎? 除了你熟悉的嗜酸乳桿菌和乳雙歧桿菌之外,你有注意過副乾酪乳桿菌 (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嗎? 副乾酪乳桿菌是什麼益生菌? 對於人體又有什麼健康效益呢? 今天營養師帶你認識副乾酪乳桿菌,以及教你怎麼挑選副乾酪乳桿菌。

什麼是副乾酪乳桿菌?

副乾酪乳桿菌 (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是一種革蘭氏陽性、兼性厭氧的乳酸菌,屬於乳酸桿菌家族,原先分類為 Lactobacillus paracasei,後因基因分類的更新,改為現名 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它廣泛存在於人體口腔、消化道、發酵食品 (如優格、起司) 及某些發酵植物性食品中,是研究最豐富、應用最廣的益生菌之一。

與其親緣菌種 (如 L. casei) 相比,副乾酪乳桿菌 (L. paracasei) 對消化道道環境的定殖力更強,並具備優異的耐酸性與耐膽鹽特性,能在消化道中存活並發揮作用。此外,副乾酪乳桿菌具有出色的環境適應能力,這正是其能夠在不同環境中穩定存活的關鍵。研究顯示,即使經過長時間的冷藏保存,這種益生菌在通過消化道時的能力幾乎不會受到影響。

副乾酪乳桿菌的保健功效

副乾酪乳桿菌的健康應用範圍廣泛,涵蓋消化道保護力、敏感性調節、口部保健與外在健康等領域。以下是經臨床或動物實驗支持的重要功能 :

1. 調節保護力系統

副乾酪乳桿菌能活化消化道保護力系統、提升對於外在的屏障功能,增強對抗壞菌的能力。

2. 改善敏感性體質

多項研究指出,副乾酪乳桿菌能減少諸如季節性變換引起的敏感性,提升舒適度。

3. 消化道健康與促進排便

副乾酪乳桿助於增加消化道中有益菌比例,抑制有害菌長,促進蠕動與排便。

4. 穩定平衡情緒

特定菌株如 LPC-37 菌株在壓力管理方面展現了令人矚目的效果。臨床研究顯示,LPC-37 能夠減少壓力帶來的影響,對於穩定情緒平衡有益。

5. 降低體內「火氣」

副乾酪乳桿菌具有優異的效能,能夠降低體內長期的冒火反應,幫助降低體內蓄積的火氣,有助於冷卻與平衡我們的身體機能。

副乾酪乳桿菌的臨床建議補充量

副乾酪乳桿菌被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認定為「普遍安全 (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 GRAS)」的益生菌。大多數健康成人可以安全食用,對於少數人最常見的副作用可能僅限於輕微的脹氣或腹脹,屬於初期適應期的狀況,食用較久後身體就會適應。

目前市售常見副乾酪乳桿菌一般保健建議每日 10 億至 50 億 CFU。不過,實際建議攝取量會根據菌株、保健目的與產品劑型而異。

而關於食用時機,雖然沒有嚴格的時間限制,但建議在餐前 30 分鐘或餐後 2 小時食用,以確保最佳的存活率和定殖效果。

副乾酪乳桿菌常見問題解答 (FAQ)

Q1 :副乾酪乳桿菌適合天天吃嗎?

A : 可以。許多臨床研究設計皆為連續補充 4~12 週,甚至更長期,證明每日持續攝取副乾酪乳桿菌具安全性且有保健效益。

Q2 :吃副乾酪乳桿菌會不會造成腹瀉或脹氣?

A : 對於少數體質較敏感者,初期補充可能出現輕微脹氣等,通常 1~3 天後可緩解。若持續不適,可嘗試減量或停用。

Q3 :副乾酪乳桿菌有哪些常見菌株?

A : 目前常見的功能性菌株有 :

  • L. paracasei Shirota (日本養樂多株)
  • L. paracasei ST11
  • L. paracasei Lpc-37
  • L. paracasei LP-33

這些菌株皆經過臨床驗證,並且擁有大量的商業化歷史,也能對人體帶來良好的健康效果。

Q4 :副乾酪乳桿菌會與益生菌複合配方產生衝突嗎? 

A : 通常不會。副乾酪乳桿菌經常與其他益生菌株,如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等一同使用,複方組合往往能產生更好的健康效益。

如何挑選優質副乾酪乳桿菌保健品?

挑選原則建議 :

  • 明確標示菌株名 (如 Lpc-37)
  • 確認菌株經過多項臨床研究驗證功效
  • 標示每顆或每包所含菌數 (CFU)
  • 添加益生元,如木寡糖增加綜效


總結

副乾酪乳桿菌 (Lacticaseibacillus paracasei) 是一種功能多樣、安全性高的益生菌,對於消化道健康、機能調節與提升保護力皆有明確科學實證。正確選挑選菌株、規律補充才能發揮益生菌最大功效。

《 參考資料 》

  1. Zheng J, et al. (2020). A taxonomic note on the genus Lactobacillus. Int J Syst Evol Microbiol, 70(4):2782–2858.

  2. Sanders ME, et al. (2018).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in intestinal health and disease: from biology to the clinic.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5(4):234–246.

  3. Liu Y, et al. (2010). L. paracasei stimulates gut immunity. Clin Exp Immunol, 160(2):341–349.

  4. Turchet P, et al. (2003). Effect of fermented milk containing L. paracasei on the immune response. Eur J Clin Nutr, 57(3):504–508.

  5. Costa DJ, et al. (2014). Randomised trial of L. paracasei in allergic rhinitis. Am J Clin Nutr, 99(5):1160–1166.

  6. Ouwehand AC, et al. (2015). Probiotic and other functional microbes. Int Dairy J, 43:1–9.

  7. Kressirer CA, et al. (2019). The effect of L. paracasei on S. mutans biofilms. J Oral Microbiol, 11(1):1549925.

  8. Gueniche A, et al. (2010). Effects of L. paracasei on skin barrier function. Exp Dermatol, 19(8):e1–e8.

  9. Hill C, et al. (2014). The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Association for Probiotics and Prebiotics consensus statement.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11(8):506–514.

  10. Doron S, Snydman DR. (2015). Risk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Clin Infect Dis, 60(Suppl 2):S129–34.

  11. Boyle RJ, et al. (2006). Probiotic use in clinical practice. Clin Exp Allergy, 36(5):568–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