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從小被教育要反應靈敏,維持高效學習就要吃魚,因為魚類富含健康脂肪酸,尤其是 EPA 與 DHA。對我們的身體和認知健康都很有益,是營養均衡飲食的絕佳來源。

但你所不知道的是並非所有魚類都是相同品質,魚類包含淡水魚、深海魚、養殖魚類與野生捕撈魚種。本篇營養師將說明養殖魚類和野生捕撈魚類之間的差異與優勢,那些魚類對於我們健康擁有最大的效益。

養殖魚類 vs 野生捕撈魚類

我們食用的野生捕撈魚類或海鮮有各種不同來源,包含湖泊、河流、海洋和其他水域等。這些魚類食用大自然中的食物,例如藻類、浮游植物或其他小型生物與魚種。

養殖魚類則是透過稱為水產養殖的過程為人類飲食消費而繁殖的。生活環境在天然環境之外,例如湖泊,或是也可能在近水海岸邊鹽水中的圍欄內,通常被餵食加工飼料來幫助成長,並且控制其生長環境。

魚類養殖越來越普遍,加上生物技術的進步,根據估計到 2030 年,可能近三分之二的海鮮將來自養殖。例如你在美式賣場購買到的大多數鮭魚都是養殖的,透過精密的水產養殖系統培育的。養殖魚類的另一項好處是避免野生過度捕撈,降低對於環境的衝擊,目前海洋的趨勢,其食魚類數量逐年減少,許多大型魚種不僅面臨過度捕撈的危機,海洋汙染導致其死亡也是升高的危機。

但你在賣場選購魚類時,應該如何辨別呢?

  • 由於養殖魚類攝取較高脂肪的飼料飲食,它們的肉質通常比野生捕撈的同類更軟。
  • 如果在賣場或餐廳沒有標示「野生」或「野生捕撈」,很可能是養殖的。
  • 養殖魚類通常比野生捕撈的海鮮便宜。

養殖魚類 vs 野生捕撈,哪種營養價值高?

臨床研究顯示魚類中所含營養素如 Omega-3 脂肪酸具有多種健康效益,包含降低身體火氣、調整體質、調節生理機能、促進新陳代謝。然而,你所吃的海鮮並非所含的營養素與 Omega-3 脂肪酸都相同,如同我們的飲食會影響我們的生長,你食用的魚類營養素含量與整體品質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魚類吃什麼。野生魚類攝取飽和脂肪較低的天然食物。

以養殖鮭魚為例,除了比野生鮭魚含有更高的飽和脂肪外,養殖鮭魚含有更多 Omega-3 和高出 46% 的熱量。然而,野生捕撈的鮭魚在鉀、鋅和鐵等礦物質方面更豐富,營養素更為均衡與多元。

所以,當您在評估應該食用養殖或野生魚類時請考慮以下因素 :

多元不飽和脂肪

Omega-3 和 Omega-6 脂肪酸是兩種主要的多元不飽和脂肪,也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 (EFAs),這兩種脂肪普遍存在於我們的飲食中,但在兩者之間需取得最佳平衡才能達到最大的健康效益。

Omega-6 大量存在於食物與油脂中,例如我們烹調用的油脂,而飲食西化或傳統中式熱炒都含有大量的烹調油脂,導致大多數人攝取過多 Omega-6,這可能導致發炎和其他症狀。而養殖鮭魚,儘管含有較高數量的 Omega-3 與較佳的 Omega-3 對 Omega-6 比例,但這仍然並未達到野生海鮮中的水準。

重金屬

由於工業化導致的環境汙染,養殖和野生捕撈的魚類都含有微量重金屬,如汞等。您可以透過選擇鮭魚、蝦子、魷魚、鯷魚、鱒魚、鯖魚或其他食物鏈較低層的魚種選擇來限制汞的攝取。此外,一週建議至多 2~3 次的海鮮,避免天天食用降低可能的風險。

當然,魚類中發現的微量重金屬不僅限於汞。養殖鮭魚含有較高的砷含量,而野生鮭魚含有更多鈷、銅和鎘。但請別過度擔憂,野生和養殖魚類中的微量金屬含量通常都很低,不太可能對一般人造成嚴重傷害。只要盡量避免食用大型魚種,避開食用魚皮等部位,以及每週適量食用次數,還是具有良好的健康效益。

污染物

野生和養殖魚類可能含有污染物,包括殺蟲劑、致癌物質多氯聯苯 (PCB) 和其他污染物,例如塑膠微粒。魚類在攝食時通常將這些污染物一起食用而累積在其體類。這也是為什麼大型魚種通常汙染較嚴重,因為生活期間長,污染物或重金屬在體內累積的時間更長。

一些研究或調查指出養殖魚類的污染物含量較高。此外,透過水產養殖飼養的海鮮可能因某些養殖條件而有較高的疾病率。所以養殖魚類在養殖過程中可能會使用藥物,包括預防和治療疾病,以及用來調整水質和環境。 這些藥物的使用,如果未經正確且安全地使用,可能會有藥物殘留的問題,進而影響食品安全。氯黴素類、孔雀石綠、硝基呋喃類藥物是價格低廉、效果良好的三種水產疾病防治藥品,但這些藥物卻很可能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

抗生素

在某些國家地區,養殖魚類被給予抗生素以長得更嫩並產出更大體積的魚,來增加經濟效益。例如,2016 年每噸智利鮭魚收穫使用了大約 530 克抗生素,相比之下,挪威在 2008 年每噸鮭魚收成僅使用1克抗生素。因此,在食用前了解您的魚類來源是非常重要的,這對於你的健康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

環境永續性 :哪種魚類對環境更好?

魚類佔我們全球蛋白質攝取的 17%,基於這個原因,我們不能僅依賴野生捕撈的魚類。野生海鮮數量不足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根據研究指出,基於目前的人類飲食數量與趨勢,到 2050 年全球每年需要額外 8000 萬噸養殖魚類。然而,水產養殖也可能對環境有害。抗生素的使用可能對環境造成損害,也會對人類健康產生不利影響。此外,當大量魚類被擠在圍欄等小空間中時,它們會產生大量排泄物或廢物,可能污染河流、湖泊和海洋。有些魚類養殖場疾病叢生,可能對環境有毒。野生捕撈與養殖漁業是雙面刃,同樣都會於環境會有不同程度的衝擊。

既然如此,那到底應該怎麼做才是最佳方式?專家表示,餵養養殖魚類不含抗生素的高品質飼料可以幫助解決上述一些問題。同樣,隨著魚類養殖者提高效率,部分國家政府將更有可能為採用可持續實踐提供激勵措施。但這些理想狀況,仍需要大家一起努力推動。

總結

雖然野生海鮮通常比養殖魚類和海鮮類更健康,但選擇永續的方式使許多養殖成為可行的選項。野生捕撈和養殖魚類品種都提供豐富的蛋白質、Omega-3 (DHA、EPA) 和其他必需營養素。

但為確保您食用優質海鮮,當你在超市購買海鮮,或是在餐廳食用時,了解您的海鮮來源攸關您的健康,並在可能的情況下選擇食用當地、低汙染的魚類品種。

《 參考文獻 》

  1. Nania R. Forbes. Accessed March 28, 2019. Article.
  2. Corliss J. Harvard Health Publishing. Accessed March 28, 2019. Article.
  3. Leech J. Healthline. Accessed March 28, 2019. Article.
  4. Kendall Reagan Nutrition Center Staff. 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Accessed March 29, 2019. Article.
  5. U.S. Food & Drug Administration Staff. FDA. Accessed March 29, 2019. Article.
  6. Foran JA et al.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and Chemistry. 2004;(9):2108-2110.
  7. Singh M. National Public Radio. Accessed March 29, 2019. Article.
  8. ASC Feed Standar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