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黃,擁有 4000 年歷史的「黃金香料」,成為現代保健品最熱銷的保健成分之一。從古印度的阿育吠陀醫學到現代科學研究,薑黃以其強大的保護力特性,成為全球超過 10 億人每日飲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台灣的保健品市場中,根據 ITIS 2024 年食品產業年鑑的統計,薑黃的市場規模排名第十名,擁有 21 億元的市場銷售規模。然而,要真正發揮薑黃的健康效益,關鍵在於了解如何正確食用與吸收。今天營養師帶你一分鐘認識這個熱門的保健成分。

什麼是薑黃?

薑黃 (Turmeric,學名 : Curcuma Longa) 是薑科植物的根莖,原產於東南亞,特別是印度與中國。這種植物與薑同屬一個家族,其根莖經過乾燥研磨後,形成我們熟悉的金黃色粉末 [1]。

薑黃的主要成分

薑黃之所以具有保健功效,主要歸功於其含有的活性化合物群「薑黃素類」(Curcuminoids),其中最重要的成分是薑黃素 (Curcumin)。薑黃素是薑黃中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薑黃的潜在健康益處主要來自於薑黃素,是一種黃色酚類化合物。根據研究,薑黃中薑黃素類的組成比例為 :

  • 薑黃素 (Curcumin) :70~75%
  • 去甲氧基薑黃素 (Demethoxycurcumin) :20~27%
  • 雙去甲氧基薑黃素 (Bisdemethoxycurcumin) :10~15%

一般薑黃香料通常含有 2% 到 9% 的薑黃素,而保健品的薑黃素經過濃縮萃取,可能含有高達 95% 的薑黃素。

薑黃的重要性與保健功效

1. 強大的保護力作用

2020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薑黃具有非常良好的保護力特性,能幫助調整體質,以及提升內在保護機能。薑黃素能夠抑制多種對我們傷害性大的體內因子,有助於維持身體的自然平衡狀態 [2]。

在過去二十年中,已有超過 7000 篇文章探討薑黃素所具備的保護性。超過 100 項臨床試驗專注於研究薑黃素在各種臨床上的應用 [3]。

2. 保護行動力不卡卡,提高舒適度

研究結果顯示,能夠提高舒適度,有助於維持行動靈活度,促進活動時的順暢感。2022 年發表的研究指出薑黃素在提高舒適度與靈活度方面,效果好且沒有潛在的嚴重副作用 [4]。在 2024 年發表的一份統合分析研究中,針對來自 7 國 23 項研究,共 2175 位受測者的統合分析結果,針發現薑黃對於支持日常活動的舒適靈敏度,具有良好的效果 [5]。

3. 增強體力,健康循環

薑黃的特性有助於調整體質,調節生理機能,增強體力與促進健康的循環 [6]。

4. 健康的認知功能與情緒平衡

2024 年的一項統合分析研究中發現,儘管會產生消化道副作用,研究發現薑黃素在許多不同族群都能顯著改善認知力 [7]。

2010 年的研究顯示,薑黃素能與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調節有關,能幫助維持正向的情緒 [8]。

薑黃的食用禁忌與注意事項

誰應該避免或謹慎使用薑黃?

服用抗凝血藥物者

  -  服用華法林 (Warfarin) 的人,薑黃或薑黃素補充品可能增加出血風險。

糖尿病患者

  - 糖尿病患者應該注意薑黃可能會影響血糖

腎結石風險者

  - 薑黃補充劑品可能增加腎結石的風險,特別是有家族病史者。

孕婦與哺乳期婦女

  - 懷孕期間不應使用薑黃。兒童部分,由於缺乏安全性證據,除非醫生建議,否則不應使用薑黃補充品。哺乳期間也不要大量食用薑黃。

手術前

  - 由於薑黃可能會增加出血,在任何手術前至少 2 週應停止服用

肝臟功能不佳者

  - 最近有零星病例報告和小型病例系列報告顯示,使用薑黃期間出現肝損傷。雖然不常見,但值得注意。

薑黃的食物來源

新鮮薑黃根

  - 新鮮薑黃根可在少數南北貨或健康食品店找到。薑黃根可切片放入冷凍袋中冷凍,可保存長達六個月。

薑黃粉

  - 薑黃粉是常見的形式,可在大多數超市的香料區找到。選購時應選擇有機、高品質的產品,避免添加物。

常見食物來源 

  - 薑黃是咖哩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當你日常食用咖哩料理時,就能夠補充到薑黃成分,不過對於要達到臨床上薑黃的健康效益,咖哩中的含量較低,可能無法光靠吃咖哩達成。

如何提高薑黃的吸收率

生物利用率的挑戰

薑黃的一個挑戰是薑黃素和其他活性成分的生物利用率不高,意味著它們不容易被身體吸收。此外,消化過程會迅速分解這些有益化合物並將其排除。所以單獨食用薑黃粉,可能效益不強。

提高薑黃吸收的方法 -

1. 搭配黑胡椒一起食用

黑胡椒中的一種物質稱為胡椒鹼,與薑黃素結合時,已被證明能將生物利用率提高 2000% [9]。研究中,當單獨給予大鼠 2 g/kg 的薑黃素時,可在 4 小時內達到適中的血清濃度。同時給予 20 mg/kg 胡椒鹼,可在食用後 1~2 小時的短時間內增加薑黃素的血清濃度 [9]。

不過胡胡椒鹼主要透過抑制肝臟和腸壁中的代謝酶,如 UDP-葡萄糖醛酸轉移酶 (UGT) 等分解薑黃素的酵素,來提高薑黃素的生物利用度 [10]。但相對的,根據 NIH 的資料指出,與胡椒鹼搭配的薑黃素,或有良好的吸收和生物利用率的薑黃形式,此種高吸收率的薑黃在研究上也發現也可能會有傷害肝臟的副作用 [1]。如果您注意到任何肝損傷症狀,如疲勞、噁心、食慾不振、深色尿液或黃疸,請立即停止食用薑黃或薑黃素產品,並與您的醫療保健提供者諮詢。

2. 與油脂一起食用

薑黃素是脂溶性的,如果只用水食用,吸收量很少。最好與含有脂肪的油脂餐後一起食用薑黃素。另一種增加薑黃生物利用率的方法是與脂肪來源 (如魚油等) 一起食用,這樣薑黃素將可以增加吸收率。

薑黃的建議食用量

薑黃素類化合物已獲得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 (FDA) 核准為「一般公認安全」 (GRAS) [11]。且臨床試驗已顯示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即使在每日 4000 至 8000 毫克的食用量下 [12],以及每日高達 12,000 毫克含 95% 濃度的三種薑黃素類化合物 :薑黃素、雙去甲氧基薑黃素和去甲氧基薑黃素的用量下,皆展現良好的安全性 [13]。

即便如此,一般人建議每天補充 500 到 1000 毫克的安全食用量即可。若欲食用更高含量,請先諮詢醫師或醫療專業人員。

薑黃常見問題解答 (FAQ)

Q1 :薑黃可以每天吃嗎?

A : 以飲食量而言屬於健康飲食的一環;若想達到臨床研究中特定的保健效果,多數研究使用標準化薑黃素約每日 1000 毫克、8~12 週。若您在服用藥物,請在醫療人員監督下使用。

Q2 :一定要搭黑胡椒或胡椒鹼嗎?

A : 胡椒鹼 (Piperine) 可使薑黃素的吸收率約提升 20 倍;但也因此與其他藥物交互作用風險上升,且高生物利用率薑黃配方與肝毒性事件相關。用藥者或肝功能風險者,建議避免或改以非胡椒鹼配方,建議可以搭配油脂或魚油一起食用安全性更高。

Q3 :孕婦或哺乳可以吃嗎?

A : 正常飲食中含有的薑黃通常可接受;補充品含量於孕期可能不安全,哺乳期安全性資料不足,不建議自行補充。

Q4 :我在吃華法林 (或其他抗凝血藥),能補充薑黃嗎?

A : 不建議。薑黃或薑黃素可能增加出血風險,並有 INR 升高之個案通報;務必先與醫師、藥師評估。

Q5 :薑黃會不會傷肝?

A : 一般配方短期使用多數人容忍度尚可,但高生物利用率配方或形式有肝損傷通報紀錄。高生物利用率包括添加胡椒鹼的配方,或是特殊磷脂處理過的形式。若出現黃疸、深色尿、極度疲倦等,立即停用並就醫。

總結

薑黃作為一種天然的健康食材,具有令人印象深刻的保健潛力。尤其在研究上顯示多種層面的保健效果。然而,要真正獲得薑黃的益處,關鍵在於 :

  1. 正確的食用方式 :與黑胡椒或健康脂油脂一起食用
  2. 適當的補充量 :遵循建議的安全食用量範圍
  3. 注意禁忌症 :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和用藥情況
  4. 選擇品質 :選用高品質、無污染的薑黃產品

記住,薑黃並非萬能藥,而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結合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良好的生活習慣,薑黃可以成為您追求更好健康的有力夥伴。透過正確的使用方法,這個古老的香料將繼續在現代健康維護中發揮其獨特的價值。

《 參考文獻

  1. Turmeri.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https://www.nccih.nih.gov/health/turmeric
  2. Mohammad Jafar Dehzad, et al.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effects of curcumin/turmeric supplementation in adults: A GRADE-assess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Cytokine Volume 164, April 2023, 156144. https://doi.org/10.1016/j.cyto.2023.156144
  3. Yan He, et al. Curcumin, Inflammation, and Chronic Diseases: How Are They Linked? Molecules. 2015 May 20;20(5):9183–9213. doi: 10.3390/molecules20059183
  4. Morgan Van Ameyde, Jeffrey Hodgden. In patients with osteoarthritis, is curcumin, compared to placebo, effective in reducing pain? J Okla State Med Assoc. 2022 Jan-Feb;115(1):28–30. MID: 36304437
  5. Jinlong Zhao, et al. Efficacy and safety of curcumin therapy for knee osteoarthritis: A Bayesian network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Ethnopharmacology Volume 321, 1 March 2024, 117493. https://doi.org/10.1016/j.jep.2023.117493
  6. Fiona Frederike Cox, et al. Protective Effects of Curcumin i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 Impact on Oxidative Stress and Mitochondria. Cells. 2022 Jan 20;11(3):342. doi: 10.3390/cells11030342
  7. Aida J Francis, et al. Curcumi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ffects of Curcumin on Adults With and Without Neurocognitive Disorders. Cureus. 2024 Aug 25;16(8):e67706. doi: 10.7759/cureus.67706
  8. S K Kulkarni, A Dhir. An Overview of Curcumin in Neurological Disorders. Indian J Pharm Sci. 2010 Mar-Apr;72(2):149–154. Doi: 10.4103/0250-474X.65012
  9. G Shoba, et al. Influence of piperine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curcumin in animals and human volunteers. Planta Med. 1998 May;64(4):353-6. DOI: 10.1055/s-2006-957450
  10. H Salsabila, et al. Recent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solubility and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piperine. Int. J. Appl. Pharm, 2021 Vol 13, Issue 4. DOI:10.22159/ijap.2021v13i4.41596
  11. Gupta S.C., Patchva S., Aggarwal B.B. Therapeutic Roles of Curcumin: Lessons Learned from Clinical Trials. AAPS J. 2013;15:195–218. DOI: 10.1208/s12248-012-9432-8
  12. Basnet P., Skalko-Basnet N. Curcumin: An anti-inflammatory molecule from a curry spice on the path to cancer treatment. Molecules. 2011;16:4567–4598. DOI: 10.3390/molecules16064567
  13. Lao C.D., Ruffin M.T., Normolle D., Heath D.D., Murray S.I., Bailey J.M., Boggs M.E., Crowell J., Rock C.L., Brenner D.E. Dose escalation of a curcuminoid formulation. BMC Complement. Altern. Med. 2006;6:10. DOI: 10.1186/1472-6882-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