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保健食品市場中,有各種不同的型式可以選擇,包含錠狀、膠囊狀、粉包、果凍、液體飲品、沖泡式、軟糖等多種不同型式。根據 ITIS 食品產業年鑑的統計資料指出,膠囊狀產品占據約 31.2% 為市場最大比例。雖然每種形式各有其特性,但膠囊狀保健品一直受到消費者的熱愛。然而,您是否曾經思考過,為什麼有些膠囊殼是彩色的,而有些是透明的? 選擇透明膠囊殼究竟有什麼優勢? 本篇營養師將從食品安全及消費者權益等多個角度,深入探討為什麼透明膠囊殼是保健品更好的選擇。

好處 1:遠離人工色素的潛在風險

彩色膠囊殼必須添加人工色素才能呈現鮮豔的外觀。多項具體研究數據顯示人工色素可能帶來健康風險。2021 研究報告指出,某些合成色素 (如檸檬黃 (Tartrazine) 、日落黃 (Sunset Yellow FCF) 、苋菜紅 (Ponceau 4R) 、紅色 40 號 (Allura Red AC) 、喹啉黃 (Quinoline Yellow) 和胭脂紅 (Carmoisine) 可能與兒童過動症有關。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的長期追蹤研究 (2018~2022) 顯示,經常攝入人工色素的兒童,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風險增加了 27%。

人工色素也可能有致癌的風險,在 2012 年發表於 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 期刊的研究即指出當時美國核准使用的九種食用色素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健康疑慮。其中,紅色 3 號已被證實會導致動物罹患癌症,且有證據顯示其他數種色素也可能具有致癌性。另外,紅色 40 號、黃色 5 號與黃色 6 號均被發現可能含有聯苯胺 (benzidine) 或其他致癌物質的污染。

至少有四種色素 (藍色 1 號、紅色 40 號、黃色 5 號與黃色 6 號) 會引發過敏反應。針對黃色 5 號的多項微生物試驗及動物 (大鼠) 試驗顯示其可能具有基因毒性 (genotoxicity) 。

由於缺乏大量的安全性試驗,加上致癌性、基因毒性及過敏反應的證據,再考量到這些色素並未對食品的安全性或營養價值產生任何提升,研究建議應全面移除目前使用的食用色素。

除了可能致癌的風險外,紅色 40 號與其他人工色素也可能導致腸道發炎,並導致腸道菌落失衡。人工色素對於人體的危害已經有許多研究證實,很多風險仍在研究中。但保健品是為了維持健康與維持生理機能、調整體質,若食用含人工化學色素的膠囊殼,豈不本末倒置!?

好處 2:遠離二氧化鈦的安全性爭議

在有色膠囊中,除了人工色素,一定還必須添加二氧化鈦 (TiO2),因為二氧化鈦才能讓顏色更為鮮艷。然而二氧化鈦的安全性問題更值得關注:

2021 年 5 月 6 日,歐洲食品安全局 (EFSA) 發布的評估報告指出:在考量所有可得的科學研究和數據後,專家小組得出結論:二氧化鈦不能再被視為安全的食品添加物。這是個具有重大影響的結論,原因有幾個關鍵點:

  1. 評估過程:
    • EFSA 從 2019 年開始重新評估二氧化鈦的安全性,審查了超過 11,000 份相關科學研究,並特別關注了 2016 年後的新研究數據
  2. 主要關注點:
    • 基因毒性:無法排除二氧化鈦奈米顆粒的基因毒性風險
    • 累積效應:擔心長期食用可能造成體內累積
    • 吸收問題:發現二氧化鈦顆粒可能通過腸道被人體吸收
  3. 影響範圍:
    • 二氧化鈦 (E171) 被廣泛用於食品工業
    • 主要用途包括:糖果、烘焙產品、醬料、膠囊殼等
    • 作為白色著色劑或增加不透明度
  4. 後續進展:
    • 這份聲明直接促使歐盟在 2022 年全面禁用食品中的二氧化鈦

這個結論特別重要的原因是,這是首次有大型國際官方監管機構明確宣布二氧化鈦不安全,並改變了過去 40 多年來認為二氧化鈦安全的觀點,同時引發了全球對食品添加物安全性的重新審視。保健品是為了維持健康與維持生理機能、調整體質,若食用含二氧化鈦的膠囊殼,反而對健康造成風險,這不是一大諷刺嗎?

好處 3:透明膠囊殼的品質一目了然 

選擇透明膠囊殼有助於消費者直觀地檢查內容物的狀態,如是否受潮、變色或有其他異常,從而提高產品的可信度和安全性。若膠囊殼本身都被顏色遮蓋,若受潮了而不自知,而持續食用,若產品變質或甚至產生有害毒素更可能傷身。

至於避光性部分考量,雖然有些成分對於光敏感,但膠囊產品本身並不需要特別的避光性。因為當您從保健品瓶中取出後都是立即食用,並不會久放置於空氣中。而保健品的存放都是使用琥珀色玻璃瓶、鋁箔袋、白色塑膠瓶等包材,這些包材都具有良好的避光性,已經能提供對於保健品存放時的良好保護。挑選營養保健品時,只需要確認不要挑選透明玻璃瓶或塑膠瓶即可。

好處 4:符合國際天然環保趨勢與消費者需求 

隨著全球對食品添加物安全性的關注增加,聰明的消費者也更仔細挑選所食用的保健營養品。雖然不同膠囊殼製造商的配方可能不同,但越天然的膠囊殼所含的成分越精簡。真正天然的透明膠囊殼僅含有植物來源的「羥丙基甲基纖維素 (HPMC) 」與「純水」。選擇透明純素膠囊殼符合天然環保趨勢,降低對於人工化學色素與成分的使用,能滿足消費者對於天然、減碳、與安全產品的要求。

好處 5:快速溶解、好消化 

美國藥典 (USP) 對於膠囊的溶解時間有明確的規範。根據美國藥典「崩解測試」的規定,即針對速釋劑型的膠囊,要求在 37 ± 0.5°C 的水中,膠囊應在 30 分鐘內完全崩解。然而,實際的溶解時間可能因膠囊殼的材質與成分而有所差異。例如,明膠軟膠囊通常在約 40 秒內開始溶解,而羥丙基甲基纖維素 (HPMC) 製成的植物性膠囊則約需 3 分鐘。所以越天然的透明純素膠囊殼,其溶解度好,當食用後更能快速幫助營養素開始消化與吸收,不會對於身體造成額外的負擔。

總結

保健食品與藥品不同,藥品由於因為疾病或慢性病時需要同時食用多種藥物,而顏色的區分是為了方便藥師以及病患辨識藥物以免食用錯誤,但保健品並無這層層面上的疑慮。選擇透明膠囊殼不僅是安全考量,更是對產品品質的承諾。具體研究數據清楚顯示了透明膠囊殼無論在安全性、品質管理和環境永續等方面都具有多項益處。

隨著全球對食品安全標準的提升,以及消費者對產品透明度要求的增加,透明膠囊殼成為保健食品產業的主流選擇。在選購營養保健品時,建議優先考慮使用透明膠囊殼的產品,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 參考資料 》

  1. European Food Safety Authority. (2021). "Safety assessment of titanium dioxide (E171) as a food additive." EFSA Journal, 19(5), 6585.
  2. Regulation (EU) 2022/63 amending Annexes II and III to Regulation (EC) No 1333/2008.
  3. EFSA FAF Panel (EFSA Panel on Food Additives and Flavourings) Younes M., Aquilina G., Castle L., Engel K.-H., Fowler P., Frutos Fernandez M.J., Fürst P., Gürtler R., Husøy T., et al. Scientific Opinion on the re-evaluation of phosphoric acid–phosphates—di-, tri- and polyphosphates (E 338–341, E 343, E 450–452) as food additives and the safety of proposed extension of use. EFSA J. 2019;17:5674.
  4. Toxicology of food dyes. Int J Occup Environ Health. 2012 Jul-Sep;18(3):220-46.
  5. Abiega-Franyutti P., Freyre-Fonseca V. Chronic consumption of food-additives lead to changes via microbiota gut-brain axis. Toxicology. 2021;464:153001.
  6. Liu C., Zhan S., Tian Z., Li N., Li T., Wu D., Zeng Z., Zhuang X. Food additives associated with gut microbiota alteration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Friends or enemies? Nutrients. 2022;14:3049.
  7. Inan-Eroglu E., Ayaz A. Effects of food additives on gut microbiota: Friend or foe? Nutr. Food Sci. 2019;49:955–964.
  8. Abiega-Franyutti P., Freyre-Fonseca V. Chronic consumption of food-additives lead to changes via microbiota gut-brain axis. Toxicology. 2021;464:153001.
  9. Roca-Saavedra P., Mendez-Vilabrille V., Miranda J.M., Nebot C., Cardelle-Cobas A., Franco C.M., Cepeda A. Food additives, contaminants and other minor components: Effects on human gut microbiota-a review. J. Physiol. Biochem. 2018;74:69–83.
  10. Gerasimidis K., Bryden K., Chen X., Papachristou E., Verney A., Roig M., Hansen R., Nichols B., Papadopoulou R., Parrett A. The impact of food additives, artificial sweeteners and domestic hygiene products o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and its fibre fermentation capacity. Eur. J. Nutr. 2020;59:3213–3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