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網路謠傳著一個說法,只要營養品外盒上標示的是抗壞血酸(Ascorbate / Ascorbic Acid)就是化學合成的維生素 C。是嗎? 那請問天然的維生素 C 應該怎麼標示? 水果萃取物嗎? 所以標示抗壞血酸到底是不是化學合成的維生素 C 呢? 答案是:「錯」!這又是對於營養品無知的非專業人員搞出來的行銷講法。請記得,無論是天然或是合成的維生素 C,都是抗壞血酸!

天然或合成維生素 C 名稱有差異嗎

維生素 C 是我們常聽見的統稱,而維生素 C 的正式化學學名就叫做抗壞血酸。營養成分都有正式的英文學名,就像維生素 E (Vitamin E),正式學名是生育醇 (Tocopherol)。而維生素 C 就只有一種學名,無論是化學合成,或是存在於天然蔬果中的形式,都是抗壞血酸(Ascorbic Acid),這也是台灣衛福部公定的正式名稱。此外,根據 2013 年由 Anitra 等人發表的研究文獻中也指出:化學合成和食物來源的維生素 C 化學結構是相同的(原文:Synthetic and food-derived vitamin C is chemically identical)。所以標示抗壞血酸不代表就是化學合成! 不要再被無知的謠言給騙了。

為什麼維生素 C 標示上會有不同名稱

既然天然或是化學合成維生素 C 形式都一樣,那為什麼有些維生素 C 在標示上會寫萃取物,例如西印度櫻桃萃取粉,但有些會標示抗壞血酸呢? 這跟原料商的成分製程與產物標示有關。有些原料在製造的時候,是直接將西印度櫻桃果汁濃縮乾燥,所以成品就是西印度櫻桃粉。但相對的,因為是整個果汁濃縮,所以裡面還含有其他雜質乾物質等成分,所以通常維生素 C 的濃度低,大約僅含有 17% 左右。

有些原料來自於天然蔬果,但會經過萃取等流程,並提煉出純化的維生素 C (不含其他不純物質),這種原料已經是 100% 純化的維生素 C 狀態,就會用抗壞血酸標示。例如,利用天然非基改玉米做為原料來源,經過加工、萃取、濃縮、純化等一系列步驟後,所得到的就是純化的維生素 C,又稱為抗壞血酸。而要經過這種萃取純化加工的技術,當然成本也更高,但食用量少即可達到更高的補充攝取量。

天然和合成維生素 C 效果一樣嗎

這個問題大概是困擾很多人的疑問。有些人很混淆是不是西印度櫻桃或是特定水果的維生素 C 效果比較好? 前面提到無論合成或是天然維生素 C 的結構形式都是一樣的。所以其實對於維生素 C 而言,效果都一樣。即使你食用水果,無論西印度櫻桃,或是芭樂、番茄、葡萄等不同水果,其維生素 C 都是一樣的形式,唯一差異在於含量的差異,例如可能同樣吃 100 公克的芭樂,您可以補充到的維生素 C 比較多。但營養品部分則沒有這個影響,因為營養保健品是經過定量的,每顆含有維生素 C 含量是固定的,例如一顆 125 毫克的維生素 C,或是一顆 500 毫克的維生素 C。所以你食用幾顆膠囊,就補充多少維生素 C,跟來源並沒有影響。

雖然在動物試驗中,顯示天然來源維生素 C 的成效較佳。在 2013 年由 Anitra 等人發表的這篇研究中也指出,在人體的臨床試驗上,無論天然或是合成來源,單獨維生素 C 在穩態試驗(Steady-state Test)下其生物利用率都是相同的,代表成效一樣。

但是,在不同的成分或其他條件下,例如食物中的植萃多酚確實會影響到維生素 C 的食用成效。例如柑橘萃取物含有的生物類黃酮,就會影響維生素 C 的生物利用率。柑橘萃取物含有的生物類黃酮含有強大的保護力,並且能夠提高維生素 C 的成效。在 1988 年 Vinson J.A. 的研究中就證實柑橘萃取物能夠延遲維生素 C 食用後體內濃度一小時,並且提升 35% 的維生素 C 生物利用率。所以單獨的維生素 C,合成或天然差異或許不大,但若有添加柑橘萃取物等含多酚類的成分,就可以提升維生素 C 的食用成效。

維生素 C 食用太多有害嗎? 需要分次食用嗎

根據臨床發表的研究指出,每天 2000 毫克的維生素 C 是安全的。而根據台灣衛福部的訂定劑量,每日食用上限是 2000 毫克,代表這個食用範圍內都是安全可接受的補充量。不過由於維生素 C 是水溶性營養素,加上研究中證實單次太高劑量,吸收利用率就會降低,所以對於有需求補充高劑量的族群,仍建議分多次食用較佳。例如每日補充 1000 毫克,可以分為 500 毫克早晚食用一次,這樣就能提高吸收效果。

而根據美國國家衛生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的資料指出,若食用超過每日上限值,可能會產生的副作用有腹瀉、噁心感、或是胃部痙攣。

在台灣衛福部頒訂的每日上限攝取量(Tolerate Upper Intake Levels, ULs)中,各年齡層的每日上限如下 :

  • 1~3 歲:維生素 C 每日上限 400 毫克
  • 4~9 歲:維生素 C 每日上限 650 毫克
  • 10~12 歲:維生素 C 每日上限 1200 毫克
  • 13~18 歲:維生素 C 每日上限 1800 毫克
  • 19 歲以上:維生素 C 每日上限 2000 毫克
  • 懷孕、哺乳期:維生素 C 每日上限 2000 毫克

維生素 C 的功效

由於維生素 C 人體無法自行合成,因此一定需要經由食物或保健品補充來獲得,而維生素 C 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可以增加身體保護力外,台灣衛福部也訂定維生素 C 對於健康有以下的幫助性:

  • 促進膠原蛋白的合成
  • 有助於傷口癒合
  • 有助於維持細胞排列的緊密性
  • 增加體內結締組織、骨骼及牙齒的生長
  • 促進鐵的吸收
  • 具抗氧化作用

維生素 C 跟其他營養品或藥物有衝突性嗎

維生素 C 一般而言是相當安全的成分。與其他保健品並無衝突性。而美國國家衛生院的資料指出維生素 C 有可能會干擾部分的藥物效果。例如:

  • 癌症治療,如化療:目前的研究中仍無法完全確認到底維生素 C 是否會產生反效果,例如保護癌症細胞,或是在癌症治療中對於健康的細胞有正面的保護效果。但如果您目前正在經歷癌症治療,食用前請先諮詢過您的醫師,尤其是補充高劑量維生素 C 的狀況下。
  • 降血脂藥物,例如 Statin 或是菸鹼酸,有一項研究發現維生素 C 合併其他抗氧化劑如維生素 E 和胡蘿蔔素,會降低這兩項藥物成分(主要目的是降低膽固醇)對於心臟的保護效果。所以研究建議當病人同時補充 Statin 藥物和抗氧化劑時,醫師要監測血脂含量。

維生素 C 一般與其他營養成分無衝突性,畢竟原本就是食物中也含有的營養素,但若您食用高劑量,或是目前正經歷上述的治療或藥物,建議您可以先諮詢您的醫師或藥師等醫療專業人員後食用。

維生素 C 營養保健品應該如何挑選

1. 挑選複方維生素 C。例如含有柑橘萃取物的成分,就能夠帶來 1+1 > 2 的成效。此外,選用緩釋型的維生素 C,更能確保維生素 C 維持長時間的效果。

2. 挑選經過臨床研究證實功效的維生素 C。例如美國專利 PureWay-C 經過多項臨床驗證效果。與其他維生素 C 相比,24 小時內都能提供更佳的體內濃度。

3. 選用透明膠囊的維生素 C。有顏色的膠囊殼,包含白色或其他彩色膠囊殼,都含有二氧化鈦,而二氧化鈦是歐盟已經禁止使用的成分,因為可能會有致癌的風險。雖然台灣目前仍屬於合法的使用成分,但為了健康,還是盡可能少吃含有風險的二氧化鈦有色膠囊殼。

4. 盡量避免高劑量,例如每顆 1000 毫克以上的維生素 C。維生素 C 少量多次效果好,500 毫克的維生素 C 分早晚各一顆,會比一次補充 1000 毫克維生素 C 來的成效更佳,體內濃度也更為恆定。

 

《 資料與文獻來源 》

1. Vinson J.A., Bose P. Comparative bioavailability to humans of ascorbic acid alone or in a citrus extract. Am. J. Clin. Nutr. 1988;48:601–604. 

2. Michels A.J., Hagen T.M., Frei B. Human genetic variation influences vitamin C homeostasis by altering vitamin C transport and antioxidant enzyme function. Annu. Rev. Nutr. 2013;33:45–70. 

3. Anitra C. Carr and Margreet C. M. Vissers., Synthetic or Food-Derived Vitamin C – Are They Equally Bioavailable? Nutrients. 2013 Nov; 5(11): 4284–4304.

4. Savini I., Rossi A., Pierro C., Avigliano L., Catani M.V. SVCT1 and SVCT2: Key proteins for vitamin C uptake. Amino Acids. 2008;34:347–355.

5. Lotito S.B., Frei B. Consumption of flavonoid-rich foods and increased plasma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humans: Cause, consequence, or epiphenomenon? Free Radi. Biol. Med. 2006;41:1727–1746. 

6. Carr A.C., Bozonet S.M., Pullar J.M., Simcock J.W., Vissers M.C. A randomised steady-state bioavailability study of synthetic and natural (kiwifruit-derived) vitamin C. Nutrients. 2013;5:3684–3695.

7. Lykkesfeldt J., Poulsen H.E. Is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beneficial? Lessons learned from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s. Br. J. Nutr. 2010;103:1251–1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