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作夢可能都沒想過你的大腦會與消化道是好朋友,還會互相影響。當您感到壓力時,大腦會向消化道發送信號,引發消化道不適或拉肚子。目前許多新的研究指出,這種溝通甚至是雙向的。受刺激的消化道會向大腦發送信號,可能引發情緒變化和睡眠問題 [1] [2]。上述這樣說明,你大概會比較有一點概念了。而最新的研究更顯示,生活在您消化道中的微生物在這種雙向溝通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影響您的大腦和心理健康。很奇妙吧?我們今天就來簡單了解為什麼生活在我們消化道中的微生物會影響我們的心理健康。
腦腸軸 (Gut-Brain Axis)
腸道 - 大腦軸,簡稱為腦腸軸,是指消化道和大腦之間的雙向溝通。這種雙向溝通是一個動態系統,負責發送、接收、解釋和回應訊息。它包括連接大腦情緒和認知中心與消化道功能的直接和間接路徑 [1-3]。
腦腸軸可能解釋了為什麼精神健康疾病和狀況中經常報告胃腸道症狀。食慾和體重變化是重度憂鬱症的常見特徵,而腹瀉在焦慮症患者中很常見。此外,情緒障礙、焦慮和壓力被廣泛認為在消化道疾病如腸躁症 (IBS) 和發炎性腸病 (IBD) 中有所關聯 [4-5]。
消化道微生物群 - 大腦軸
你知道嗎?我們的消化道和身體表面,其實住著數以兆計的小生物,主要是細菌。這些微生物組成一個龐大的「微生態系統」,也就是大家常聽到的「微生物群」。雖然平常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但它們其實默默守護著我們的健康。
近年來,科學家發現消化道和大腦之間有一條「秘密通道」,被稱為「腦腸軸」。簡單來說,就是消化道裡的細菌能和大腦互相聊天、交換訊息。
其中一條最重要的「傳訊線路」就是迷走神經。它就像一條神經高速公路,從腦部一路連到消化道。研究發現,消化道細菌能調整迷走神經的活性,而迷走神經則掌管著消化、心跳、免疫力、甚至是我們的情緒 [6-7]。
更厲害的是,消化道細菌還能製造「快樂荷爾蒙」!像血清素、多巴胺和 GABA 這些神經傳導物質,對情緒穩定、焦慮和憂鬱都很重要。你可能會驚訝,身體裡超過九成的血清素其實是在消化道產生的,而不是在大腦!細菌還能影響這些物質的分配量,決定多少會送到大腦 [8-10]。
除此之外,消化道細菌也參與免疫系統和發炎反應,這些過程不只跟身體健康有關,也會影響心理狀態。換句話說,照顧消化道,其實也是在照顧大腦和心情。消化道細菌還在身體的免疫系統和發炎反應中發揮作用,這些都會影響大腦並影響心理健康 [11]。
菌相與憂鬱症和焦慮症的關聯
當消化道裡的微生物失衡時,身體可能就會出現問題,像是消化道發炎,甚至跟癌症都有關。不過,科學家還在研究,到底是菌群失調造成了疾病,還是疾病反過來讓菌群出現問題,目前還沒有定論。
至於消化道細菌和心理健康,目前大多數的發現來自動物實驗。例如在 2004 年,有研究人員使用「無菌小鼠」,這些小鼠從出生到長大都被養在完全沒有細菌的環境裡。實驗中,當牠們被放進狹窄的管子裡承受壓力時,沒有消化道細菌的無菌小鼠,分泌了比正常小鼠更多的壓力荷爾蒙。但有趣的是,如果先給牠們補充一種叫「嬰兒雙歧桿菌 (Bifidobacterium infantis)」的好菌,這種過度的壓力反應就會減輕 [12]。
後來的研究更進一步指出,消化道細菌和心理狀態的關聯性。比如,把憂鬱症患者的腸道細菌移植到大鼠體內,這些大鼠會開始出現焦慮和憂鬱行為。另外,當動物長期暴露在壓力下時,消化道中的細菌數量和多樣性也會下降 [13]。
這些研究結果告訴我們,消化道菌群和心理健康之間確實存在某種聯繫。人類的研究也發現,憂鬱症患者的消化道菌群組成,和沒有憂鬱症的人相比,差異明顯。不過,目前還沒有辦法確定是哪一種特定菌相與憂鬱症直接相關,也無法完全斷定菌群的變化是心理問題的「因」還是「果」。
至於在近年來的最新研究中,例如 2023 年發表的期刊中引述的益生菌對於憂鬱症的治療。在納入研究的 110 名患者中,81 名完成了試驗,年齡介於 18~50 歲,平均 37 歲。所有患者均患有輕度至中度重度憂鬱症,並在開始試驗前至少服用抗憂鬱藥物三個月。研究結果顯示食用益生菌後,憂鬱症都有顯著改善 [14]。顯示這或許提供專業醫師未來一個可以輔助性的治療方向與手段。
微生物與記憶力的關聯
在 2021 年發表的統合分析研究中,統整了 16 篇研究 (10 篇臨床前研究和 6 篇臨床研究),而 15 篇文章 (10 篇臨床前研究和 5 篇臨床研究) 最終被納入統合分析。在人類研究中,給予益生菌在治療期後改善了整體認知功能。同樣地,與對照組相比,益生菌組的記憶力和空間/非空間學習能力都有所改善。另一方面,結果顯示在給予益生菌後,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的濃度增加,發炎狀態得到改善與調節 [15]。
而由台灣醫療團隊的研究也發現同樣的初步證據,證實消化道菌不僅影響消化道功能,更能進一步影響記憶維持。實驗顯示,若果蠅失去腸道菌,長期記憶力也會隨之中斷;而補充益生菌後,記憶功能能夠恢復,顯示消化道菌在大腦與記憶維持上扮演關鍵角色。此成果不僅進一步探討消化道與大腦的科學連結,更為失智症與相關神經退化疾病的早期預防或治療提供了進一步的新契機與研究方向 [16]。
改善微生物群以改善心理健康
越來越多研究發現,消化道裡的細菌其實會影響我們的心情和心理健康。這讓科學家開始思考:如果我們透過補充「好菌」來調整消化道環境,是不是就能幫助改善焦慮或憂鬱呢?目前在動物實驗裡,益生菌確實被證實能降低焦慮反應。不過在人類身上,雖然一些菌株經過臨床研究證實確實能幫助放鬆與紓壓、甚至還能增加認知力,但這部分還需要更多臨床研究來確認機制。
要釐清消化道和心理疾病的關係並不容易。像憂鬱症、焦慮症這些精神疾病,可能同時受到基因、生活環境、藥物使用甚至其他健康狀況的影響,所以很難單純用消化道菌群來解釋。雖然如此,透過飲食或營養補充來幫助心理健康,仍是一個可行的方向。但現階段而言,益生菌或改變消化道微生物的方法,只能視為藥物或心理治療的輔助方式。無論如何,健康、平衡的消化道菌群,對全身健康都非常重要。
《 研究文獻 》
- Gracie DJ, Hamlin PJ, Ford AC. The influence of the brain-gut axis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nd possible implications for treatment. Lancet Gastroentrol Hepatol. 2019;4;632-642. DOI: 10.1016/S2468-1253(19)30089-5
- Tu Q, Heitkemper MM, Jarrett ME, Buchanan DT. Sleep disturbance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 systematic review. Neurogastroenterol Motil 2017;29:e12946. DOI: 10.1111/nmo.12946
- Butler MI, Mörkl S, Sandhu KV, et al.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ntal health: what should we tell our patients? Can J Psychiatry 2019;64(11):747-760. DOI: 10.1177/0706743719874168
- Privitera GJ, Misenheimer ML, Doraiswamy PM. From weight loss to weight gain: appetite changes in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as a mirror into brain-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Front Psychol 2013;4:873. doi: 10.3389/fpsyg.2013.00873
- Graff LA, Walker JR, Bernstein CN. Depression and anxiety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a review of comorbidity and management. Inflamm Bowel Dis 2009;15(7):1105-1118. DOI: 10.1002/ibd.20873
- Liu L, Zhu G. Gut-brain axis and mood disorder. Front Psychiatry 2018;9:223. doi: 10.3389/fpsyt.2018.00223
- Bravo JA, Forsythe P, Chew MV, et al. Ingestion of Lactobacillus strain regulates emotional behavior and central GABA receptor expression in a mouse via the vagus nerve.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11;108(38):16050-16055. https://doi.org/10.1073/pnas.1102999108
- Terry N, Margolis KG. Serotonergic mechanisms regulating the GI tract: experimental evidence and therapeutic relevance. Handb Exp Pharmacol 2017;239:319-342. DOI: 10.1007/164_2016_103
- Lyte M. Microbial endocrinology in the microbiome-gut-brain axis: how bacterial produ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neurochemicals influence behavior. PLoS Pathog 2013;9(11):e1003726.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3726
- O'Mahony SM, Clarke G, Borre YE, et al. Serotonin, tryptophan metabolism and the brain-gut-microbiome axis. Behav Brain Res 2015;277:32-48. DOI: 10.1016/j.bbr.2014.07.027
- El Aidy S, Dinan TG, Cryan JF. Immune modulation of the brain-gut-microbe axis. Front Microbiol 2014;5:146. doi: 10.3389/fmicb.2014.00146
- Sudo N, Chida Y, Aiba Y, et al. Postnatal microbial colonization programs the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system for stress response in mice. J Physiol 2004;558(Pt 1):263-275. DOI: 10.1113/jphysiol.2004.063388
- Kelly JR, Borre Y, O’Brien C, et al. Transferring the blues: depression-associated gut microbiota induces neurobehavioural changes in the rat. J Psychiatr Res 2016;82:109-118. DOI: 10.1016/j.jpsychires.2016.07.019
- Karlyle G Bistas, Jean Paul Tabet. The Benefits of Prebiotics and Probiotics on Mental Health. Cureus. 2023 Aug 9;15(8):e43217. doi: 10.7759/cureus.43217
- Cristofer Ruiz-Gonzalez, et al. Effects of probiotics supplementation on dementia and cognitive impair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Prog Neuropsychopharmacol Biol Psychiatry. 2021 Jun 8:108:110189. DOI: 10.1016/j.pnpbp.2020.110189
- Hao-Yu Chen, et al. Gut microbiome and host TOR pathway interact to regulate predator-induced aversive memory in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NAS, June 20, 2025. https://doi.org/10.1073/pnas.2422928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