蔓越莓 (Cranberry) 是一種生長於北美洲的漿果,屬於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其果實為紫紅色的球形漿果,因其獨特的營養成分和健康效益而廣受歡迎,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 C、維生素 E 和多酚等營養成分。近年來,蔓越莓製品在保健品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尤其在女性私密處保健更是受到歡迎。

什麼是蔓越莓 ?

蔓越莓 (Cranberry) 是一種生長於北美洲的漿果,屬於杜鵑花科越橘屬植物。其果實為紫紅色的球形漿果,因其獨特的營養成分和健康效益而廣受歡迎,富含天然抗氧化劑、維生素 C、維生素 E 和多酚等營養成分。近年來,蔓越莓製品在保健品市場上占據重要地位,尤其在女性私密處保健更是受到歡迎。

蔓越莓營養成分概述 -

蔓越莓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主要包括 :

  • 原花青素 (Proanthocyanidins,PACs) :是蔓越莓最重要的活性成分
  • 維生素 C :具有抗氧化作用
  • 有機酸 :包括檸檬酸、蘋果酸等
  • 多酚類化合物 :具有強大保護力特性
  • 膳食纖維 :有助於消化道機能與健康
  • 礦物質 :鉀、鈣、磷等

蔓越莓的健康功效

1. 私密處健康

蔓越莓最廣為人知的功效是維持女性私密處健康。其作用機制主要源於 :

  • A 型原花青素 (PACs) 能夠降低附著,改變細菌叢生態
  • 降低尿液 pH 值,創造不利於細菌生長的環境
  • 降低女性私密處反覆出現的惱人狀況

2. 促進循環健康 

蔓越莓富含的多酚類化合物,如鞣花酸 (Ellagic acid) 具有 :

  • 調節生理機能
  • 調整體質
  • 維持青春美麗

蔓越莓的食用禁忌與注意事項 

需要特別注意的族群 :

1. 服抗凝血藥物 (Warfarin) 的患者

  • 蔓越莓可能會影響藥物的代謝
  • 建議先諮詢醫師,並定期監測凝血指標

2. 腎結石患者

  • 蔓越莓含有草酸,過量補充可能增加腎結石形成風險
  • 建議請先諮詢醫師後再決定是否食用

3. 胃酸過多者

  • 蔓越莓的酸性可能刺激胃部
  • 建議正餐飯後服用,避免空腹食用

蔓越莓建議攝取量與使用方式

蔓越莓每日建議攝取量

對於女性私密處的保養,根據不同目的和產品形式,建議攝取量有所不同。而不同濃度的蔓越莓,也能帶來不同的保健效果。

- 蔓越莓膠囊  :  含原花青素 (PACs) :36~72 mg/天。蔓越莓粉的萃取濃度有極大的差異性,而濃度不同,所含的原花青素 (PACs) 也不同。目前私密處保健的蔓越莓建議每日補充量是基於人體試驗。一般建議用於私密處保健的蔓越莓食用量是每天飲用 300 毫升蔓越莓混合果汁,其中含有經 DMAC 方法測定的 36 毫克原花青素,臨床研究證實這個劑量能支持私密處健康。

不過 36 毫克的低量原花青素,與 72 毫克的高濃度原花青素在臨床上效果仍有顯著的差異。研究發現食用標準化原花青素含量的蔓越莓粉後 6 小時出現作用高峰期,而在 24 小時後活性降低。在 6 小時和 24 小時時間點,食用成效隨著原花青素含量濃度的增加呈線性增長。有趣的是,在服用 36 毫克原花青素當量 24 小時後仍顯示只殘餘少量效果,而食用 72 毫克原花青素的情況下可持續 24 小時。

這代表甚麼意思呢? 研究結果首次強調,要在女性私密處中達到改變細菌叢生態效果,每天食用 36 毫克蔓越莓原花青素當量是有效的,但 72 毫克可能提供全天候 (晝夜) 保護。動力學數據表明,36 毫克和 72 毫克劑量在 6 小時後都達到最高活性,但在 24 小時後顯著降低。使用 72 毫克高濃度原花青素時,24 小時後仍然存在且具有效力。此外,如果有急性需求,分為早晚兩次食用會更有益。補充蔓越莓膠囊,記得原花青素 (PACs) 越高越好,至少有 72 毫克以上,才能更具有長期保護效益。

- 濃縮果汁  :  240~300 ml/天,但小心含糖量過高,反帶來健康影響。

蔓越莓最佳食用時機與食用方式 :

  • 飯後食用較佳
  • 急性期建議早晚各一次,效果更全面
  • 食用蔓越莓膠囊後,記得多飲用水,才能提升效果
  • 避免與藥物同時服用

如何選購蔓越莓保健品 

1. 檢視原花青素含量

  • 尋找標示原花青素 (PACs) 含量的產品,頂規68%濃度蔓越莓能提供最佳效果
  • 原花青素 (PACs) 含量越高越好,每顆含82毫克以上符合臨床實證更有效
  • 注意成分含量單位的標示方式

2. 產品形式的選擇

a. 濃縮果汁 -

  • 優點 :已含水量,同時補充水分
  • 缺點 :含糖量高,熱量高易導致肥胖
  • 適合 :一般保養使用

b. 膠囊/錠劑 -

  • 優點 :攜帶方便,劑量精確,高濃度效果較佳
  • 缺點 :價格稍高
  • 適合 :私密處保養或高強度保健,急性期使用舒適效果較快

3. 品質認證與標示

檢查以下要素 : 

  • 產品是否有全批次安全性檢驗,例如重金屬、微生物、西藥檢驗等
  • 成分標示完整性,是否有明確列出原花青素濃度比例
  • 是否有其他無意義添加物
  • 避免含糖或人工甜味劑過多

蔓越莓常見問題解答 (FAQ)

Q1 :蔓越莓產品要空腹還是飯後食用?

A :建議飯後食用,可減少胃部不適,同時提高吸收率。

Q2 :食用蔓越莓多久會見效?

A :對於私密處保健,通常需要持續服用 2~4 週才能看到明顯效果。有反覆性困擾女性,建議長期規律使用以維持效果。

Q3 :蔓越莓保健品可以取代抗生素治療泌尿道感染嗎?

A :不可以。蔓越莓主要用於預防,已經發生嚴重感染時仍需就醫治療。

Q4 :孕婦可以食用蔓越莓嗎?

A :適量食用蔓越莓對孕婦是安全的,但建議可先諮詢醫師意見,並選擇具安全性檢驗報告的蔓越莓產品。此外,孕婦建議避免食用蔓越莓果汁,因為含糖量高,對於妊娠可能造成影響。

Q5 :蔓越莓製品會影響血糖嗎?

A :濃縮果汁可能含有較高糖分,糖尿病患者建議選擇無糖添加的膠囊形式。

總結

蔓越莓作為天然的保健品原料,具有多方面的健康效益。選購使用時首重注意原花青素含量、產品品質、個人體質和可能的藥物相互作用。若有個人特殊健康考量,建議在開始食用前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以確保安全有效的使用。

 

《 參考資料 》

  1. Jepson RG, Craig JC. Cranberries for preventing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 Rev. 2008;1:CD001321. doi: 10.1002/14651858.CD001321.pub4.
  2. Foo LY, Lu Y, Howell AB, Vorsa N. A-type proanthocyanidin trimers from cranberry that inhibit adherence of uropathogenic P-fimbriated Escherichia coli . J Nat Prod. 2000;63:1225–1228. doi: 10.1021/np000128u.
  3. Gupta K, Chou MY, Howell A, Wobbe C, Grady R, Stapelton AE. Cranberry products inhibit adherence of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to primary cultured bladder and vaginal epithelial cells. J Urol. 2007;177:2357–2360. doi: 10.1016/j.juro.2007.01.114.

  4. Howell AB, Reed JD, Krueger CG, Winterbottom R, Cunningham DG, Leahy M. A-type cranberry proanthocyanidins and uropathogenic bacterial anti-adhesion activity. Phytochemistry. 2005;66:2281–2291. doi: 10.1016/j.phytochem.2005.05.022.
  5. Avorn J, Monane M, Gurwitz JH, Glynn RJ, Choodnovskiy I, Lipsitz LA. Reduction of bacteriuria and pyruria after ingestion of cranberry juice. JAMA. 1994;271:751–754. doi: 10.1001/jama.271.10.751.
  6. Howell AB. Bioactive compounds in cranberries and their role in prevention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Mol Nutr Food Res. 2007;51:732–737. doi: 10.1002/mnfr.200700038.
  7. Amy B Howell. Dosage effect on uro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 anti-adhesion activity in urine following consumption of cranberry powder standardized for proanthocyanidin content: a multicentric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y. BMC Infect Dis. 2010 Apr 14;1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