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食物或萃取自天然來源的營養素,是這幾年熱門的關鍵字。市面上一窩蜂的出現號稱天然來源的營養品,包括天然酵母 B 群等,似乎只要打上天然兩字,消費者就會買單,但其實營養品的成效好壞,除了天然與純度等因素之外,最具有決定性的影響是其成分的結構形式,而這形式在一般中文上部分資訊並無法完整呈現,也導致消費者無法清楚選擇。

為什麼我們說 "形式" 是影響一個保健營養品最具有決定性的因素? 舉幾項臨床實證,你就會明瞭 :

1. 活性形式的葉酸,又稱為 (6S)-5-甲基四氫葉酸葡萄糖胺鹽 [(6s)-5-Methyltetrahydrofolic Acid Glucosamine Salt],與一般的葉酸 (Folic Acid) 相比較,身體利用率高出十倍。一般葉酸 (Folic Acid) 就是市面上絕大多數營養品的形式,即使是天然酵母來源的葉酸,也幾乎都是一般葉酸 (Folic Acid),只含有很微量的活性葉酸。

2. 魚油,天然魚肉中的魚油是 TG 形式,但要經過濃縮,必須轉變為 EE 形式,不少濃縮魚油商會直接以此形式販售,但最好的濃縮魚油,則必須再經過重新酯化的過程,將其重新變回 TG 形式,而此種濃縮魚油又稱為 rTG 形式魚油,rTG 的魚油在許多的研究中也證實其效果比濃縮EE形式魚油來的更高。在 2010 年 9 月份的研究證實,重新酯化型三酸甘油酯(rTG)型式的濃縮 omega-3 魚油的生物利用率最高,比一般天然魚油 (非濃縮 TG 形式) 高出 124%,而 EE 型式 (濃縮 EE 形式魚油) 只有 73% 的效力!

3. 維生素 E 是綜合維他命中常見的成分,但其同樣有分天然與合成形式,天然的維生素 E 是 d-form (d-alpha-tocopherol),常見萃取來源為大豆,人工合成的維生素 E 則是 dl- form (dl-alpha-tocopherol),在英文上可以看出明顯差異,但中文則沒有區分,統稱為維生素 E。但由於其結構上的差異,人工合成維生素E其效力大概只有天然的維生素E12% 左右。

4. 同樣來自天然食物的維生素 D2 (一般來源為蘑菇),以及同樣來自天然的維生素 D3 (一般來源為羊毛脂),維生素 D3 在許多研究也證實效果比維生素 D2 更好。

5. 鈣質產品中常見的維生素 K,有不同的形式來源。維生素 K2 比維生素 K1 好。而維生素 K2 又分為 MK-4 和 MK-7 形式,而 MK-7 在臨床研究上證實效果比 MK-4 和維生素 K1 都要來的好得多。

6. B 群成分中常見的維生素 B12,甲鈷胺形式 (Methylcobalamin) 比氰鈷胺 (Cyanocobalamin) 形式人體利用率更高,氰鈷胺食用後的流失速度也更快,但即使天然酵母 B 群也幾乎都是氰鈷胺形式的維生素 B12,兩者在原料上的差異價格差了 130 倍,甲鈷胺是用公克為單位,以萬元計價,氰鈷胺則是一公斤 2000-3000 元左右,活性形式的成分雖然貴,但才是食用後成效的保證。

這些例子不勝枚舉,但基本上效力越差的原料,其成本非常低廉,這也為什麼市面上你可以看到營養品價差從數百元到數千元都有,但食用後的成效相對的差異也很明顯。即使打著天然來源的營養品,其效果也不一定是最佳的,所以購買營養品還是回歸到營養素的本質,也就是其結構形式,才能夠確保食用後的成效,這也是國外營養品的趨勢主流。

下次當您購買營養品時,除了看五花八門的網路行銷與推薦文外,記得多回頭研究一下您購買的營養品形式,當個聰明的消費者,才能買得安心,食用有成效。為了身體健康,花錢購買營養品,選擇有效的成分才是重點;若是效能低落的營養品,無論價格多便宜,其實都是太貴。